中 醫 婦 科
中醫週期療法是按月經週期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,運用中藥進行治療的方法。常用於不孕症、閉經、崩漏、月經失調以及與月經週期有關的婦科疾病。
月經後期(第6∼10天)相當卵泡發育期此期經血剛淨,血海空虛,子宮內膜已剝落,基礎體溫呈低相,屬腎陰(精)不足時期,需通過中藥物來補充、調節臟腑、氣血和經絡的功能,促使沖任精血逐漸充盈,注于胞宮以藏精氣(血),修復子宮內膜。 此期治療以滋養腎陰,培補氣血,充盈血海為根本。
絪縕期(第11∼14天)又稱月經中期此期卵泡已發育成熟到排卵,子宮內膜高度增生,基礎體溫由低相轉化為高相。此期沖任精血充盈,胞宮精血漸漸滿藏,趨於陰轉陽的陰陽轉化時期,是最易受孕的絪縕期。此期治療除了繼續培補腎精外,尚需加入活血調氣藥,以疏通沖任氣血,協助沖任氣血施化和陰陽轉化,促進排卵。
排卵後期(第 15∼24天)相當於黃體形成期此期黃體發育成熟,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化為分泌期,基礎體溫出現高相,體現由陰盛已轉向陽長的時期,此期腎氣旺盛沖任精血盈滿,注於胞宮,胞宮處於精血滿而待瀉的陽氣活動旺盛的時期。治療宜溫腎助陽為主,佐以養精滋陰之藥,以陰助陽,陽中求陰,促進黃體發育健全。
月經前期(第25∼28天)和月經期(第1∼5天)相當於黃體退化到子宮內膜剝落期。此期沖任精血蓄注胞宮滿而將溢,胞宮行司瀉的功能,於是經血下行,化為月經,機體由陽弱轉入陰生的時期,治療宜順應胞宮瀉精轉經的作用,以通為用,可用活血理氣調經之法,促使子宮內膜剝落完全,並較快排出,經血能下行通暢,為建立下一個月經週期作準備。